2025年6月10日,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秦濤教授團隊在Plant, Cell & Environment發表了題為“NAC Transcription Factor LpNAC22 Positively Regulates Drought Tolerance in Perennial Ryegrass"的研究論文。該研究從多年生黑麥草中分離出干旱誘導的NAC轉錄因子LpNAC22,借助DAP-seq系統解析了LpNAC22通過調控LEA家族基因增強耐旱性的分子機制,為牧草抗旱分子育種提供了關鍵理論依據與基因靶點。
研究背景
多年生黑麥草是全球溫帶地區廣泛使用的牧草和草坪草,但對干旱敏感,缺水會導致生長、turf質量和生產力下降。植物通過分子和生理機制抵抗干旱,其中轉錄因子(如NAC)起重要調控作用。盡管NAC在多種植物中被證明與耐旱相關,但多年生黑麥草中NAC的耐旱調控機制尚不明確。
技術路線
研究結果
作者從多年生黑麥草中分離出13個與NAC轉錄因子高度同源的編碼序列,其中LpNAC22在干旱脅迫后轉錄水平更高,且在高抗旱性品種中表達量顯著高于低抗旱性品種。系統發育分析顯示其與多個干旱響應型NAC蛋白屬于同一亞組。亞細胞定位表明LpNAC22定位于細胞核,轉錄活性分析顯示其具有轉錄激活功能,且轉錄激活區域位于C端(138-331氨基酸)。
圖1. LpNAC22轉錄因子的基因表達分析與系統發育關系。
圖2. LpNAC22的亞細胞定位與轉錄活性分析。
作者接著研究了LpNAC22在調控多年生黑麥草耐旱性中的功能。干旱處理誘導LpNAC22表達后,其在擬南芥和多年生黑麥草中過表達均能提高植株存活率、相對含水量和葉綠素含量,降低丙二醛含量、離子滲漏和活性氧積累,減輕細胞損傷,增強耐旱性。進一步構建了兩個突變株系(Ri2和Ri3),干旱處理前突變株系與野生型植株表型和生理指標無差異;但干旱處理后,突變株系存活分蘗率、株高、干重、相對含水量和葉綠素含量均低于野生型,離子滲漏率、丙二醛含量及活性氧積累則高于野生型,表明LpNAC22突變會導致細胞膜損傷加劇。以上結果表明,LpNAC22在多年生黑麥草抗旱性調控中起正向作用。
圖3. LpNAC22過表達增強了轉基因多年生黑麥草的耐旱性。
圖4. LpNAC22基因突變削弱多年生黑麥草的干旱處理耐受性。
為探究LpNAC22調控抗旱性的機制,作者通過DAP-seq分析,發現9165個啟動子片段被富集,覆蓋5195個基因。GO富集分析表明其中富集多種脅迫響應基因,包括水分剝奪相關基因。值得注意的是,8個LEA家族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在DAP-seq結果中呈現顯著富集,結合生理實驗中LpNAC22過表達植株細胞膜損傷減輕的表型(MDA含量降低、離子滲漏減少),推測LpNAC22可能通過調控LEA基因表達保護細胞膜以增強抗旱性。進一步通過酵母單雜交(Y1H)實驗驗證發現,LpNAC22能特異性結合LpLEA1和LpLEA2-1的啟動子片段,并激活LacZ報告基因表達。后續經ChIP-qPCR、EMSA及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多維度驗證,證實LpNAC22可直接結合上述LEA基因啟動子并激活其轉錄。
圖5.LpNAC22直接調控LpLEA1和LpLEA2-1的表達水平。
大量研究表明膜穩定是LEA蛋白響應干旱脅迫的主要機制。本研究發現,干旱處理可誘導LpLEA1和LpLEA2-1表達,且其編碼蛋白定位于細胞膜,暗示二者可能在干旱下維持膜完整性。因未能獲得過表達這兩個基因的轉基因多年生黑麥草,故用擬南芥轉基因株系分析表型。結果顯示,干旱條件下野生型多數萎蔫,而過表達株系存活率更高,離子滲漏率和MDA含量更低。這些結果表明,LpLEA1和LpLEA2-1能減輕細胞膜損傷,增強植株抗旱性。
圖6. LpLEA1和LpLEA2-1的過表達可緩解干旱條件下植物細胞膜的損傷。
研究結論
本研究鑒定了多年生黑麥草中的干旱誘導型核轉錄激活因子LpNAC22,證實其通過直接調控LEA家族基因LpLEA1和LpLEA2-1的表達來增強植物的耐旱性,為多年生黑麥草的耐旱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和理論依據。